• KAZN AM1300 中文廣播電臺     
無事不登三寶殿

耳朵自我清潔棉花棒可能帶來風險

耳朵自我清潔,棉花棒可能帶來風險
許多人習慣用棉花棒清理耳垢,但專家警告,這類做法可能弊大於利。耳朵其實是自我清潔的器官,耳垢(cerumen)由外耳道前三分之一的腺體分泌,與汗液、脫落皮膚細胞和細毛混合,能潤滑耳道、捕捉灰塵並防止細菌和真菌入侵。耳道內三分之二靠近耳膜的部分不會分泌耳垢,因此耳垢不應深入內耳。
當咀嚼或說話時,下顎運動會促使耳垢移向外耳道口,自然脫落或可輕輕協助排出。哥倫比亞大學耳鼻喉科教授 Ana H. Kim 建議,洗澡後可用毛巾或棉花棒輕輕擦拭耳道入口,但絕不要深入耳道。
棉花棒可能造成的傷害
將棉花棒深入耳道,不僅會干擾耳朵自然清潔,還可能將耳垢推得更深,造成耳垢堆積甚至堵塞,導致聽力減弱。棉花棒的纖維還可能刮傷耳道皮膚,破壞保護屏障。
嚴重情況下,棉花棒甚至可能穿破鼓膜或傷及聽小骨,引起聽力損失。其他清耳工具如小勺刮耳、耳燭,或不當使用的沖耳器,也可能造成耳道受傷或感染。賓州大學助理教授 Tiffany Chao 強調,棉花棒只能用於耳道入口的清潔,深入耳道的操作應由專業醫生執行。
哪些情況需專業清理
某些皮膚疾病如濕疹、皮炎或牛皮癬,或耳道結構差異、助聽器等,都可能影響耳垢自然排出,需要耳鼻喉科醫生定期清理。
安全的家庭清耳方法
1. 擦拭耳道入口:洗澡後耳垢軟化,可用濕毛巾或棉花棒蘸少量礦物油或嬰兒油,在耳道入口輕輕繞圈擦拭,切勿深入耳道。
2. 軟化耳垢:可使用礦物油、嬰兒油,或將生理鹽水與少量過氧化氫以 1:1 混合,用滴管滴入耳道 5 滴,放置棉球約 10 分鐘,再用溫水沖洗耳垢。市售耳垢軟化滴劑也可按需使用。
3. 小心沖耳:若使用市售沖耳器,務必用溫水(蒸餾水或生理鹽水),水溫過低或水流過強可能造成耳道或鼓膜受傷,並引起暈眩。
結論
耳朵大多數情況下能自行清潔,一般不需要刻意去除耳垢。專家建議,使用濕毛巾或棉花棒輕拭耳道入口安全,但切勿深入耳道。若耳垢堆積或有聽力問題,應尋求耳鼻喉科專業醫生處理。

Previous Articl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end this to a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