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脂牛奶比低脂牛奶更好嗎?科學怎麼說
如果你對牛奶和其他乳製品在健康飲食中的角色感到困惑,你並不孤單。
數十年來,美國的飲食指南建議國民每天至少攝取三份乳製品,但強調應選擇低脂版本,因為乳脂含有大量飽和脂肪,而飽和脂肪與心臟病的風險相關。
然而,近期一項綜述研究指出,無論是牛奶、優格還是起司,不管脂肪含量高低,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間關聯都是「中性」的,也就是說,與其他食物相比,全脂或低脂乳製品都不會額外增加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
川普政府起草的一份報告《讓我們的孩子再次健康策略》也呼應了這種觀點,鼓勵食用奶油與其他全脂乳製品,甚至建議取代「植物籽油」,並提出應取消學校對全脂牛奶的限制。
那麼,是否意味著過去數十年的飲食建議都是錯的?最新研究和數據是否完全推翻了早期的乳製品指南,特別是對低脂版本的強調?
事實並不簡單,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研究中「中性」的含義,以及牛奶究竟是與哪些食物做比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全脂乳製品的轉變
乳脂中大約三分之二是飽和脂肪,且含有的必需多元不飽和脂肪很少。
早在 1960 年代,研究人員就發現各國人均飽和脂肪攝取量與心臟病發病率高度相關:攝入越多飽和脂肪的國家,心臟病發作率也越高。此後,數十項隨機對照試驗證實,與相同熱量的非飽和脂肪相比,飽和脂肪會提升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膽固醇」),而這些都是心臟病的既定風險因子。
與碳水化合物相比,飽和脂肪同樣會升高膽固醇。這促使食品工業推出「低脂」或「無脂」產品,用精製穀物或糖來取代乳脂。然而,後續研究顯示,這種替代方式本身會對血脂產生不良影響,抵消了降低膽固醇的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乳製品對某些健康風險「中性」嗎?
大型追蹤研究顯示,乳製品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聯非常有限,因此一些研究者稱乳脂為「中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分析中,乳製品主要是與其他通常不健康的熱量來源比較,例如精製穀物、含糖飲料、紅肉與加工肉類,甚至部分氫化油。
因此,所謂「中性」只是意味著乳製品與這些不健康食物相比,差不多同樣不利健康。這並不代表乳製品完全沒有健康影響。若將乳製品與堅果、大豆等植物蛋白相比,差異就很明顯了。
換句話說,如果低脂乳製品被糖或精製澱粉取代,自然也看不到健康好處;但若替代來源是堅果、大豆或全穀,結果就會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常飲食選擇的啟示
過去二十多年來,研究開始比較這些日常實際的食物選擇。例如,當人們做三明治時,可能會考慮放起司、花生醬或臘腸。
一項針對超過 20 萬名美國成年人、長達 30 多年的飲食研究發現:乳製品整體看似「中性」。
然而,若以植物蛋白(如堅果、大豆和豆類)取代乳製品,心血管與總死亡風險都降低;若以紅肉取代乳製品,則風險上升。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項研究中,攝取更多全脂牛奶與更高的心血管病與死亡風險相關,但低脂牛奶則沒有出現這種現象。
其他針對乳脂的研究也有相似結果:用植物油脂(包含 ω-6 與 ω-3 脂肪酸)取代乳脂可降低風險,但若以紅肉脂肪取代,風險則上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做出健康的食物選擇
若你希望最佳化健康,以下是基於研究的建議:
• 選擇不飽和植物油脂(如大豆油、菜籽油或橄欖油)比乳脂更有益長期健康。
• 若要吃乳製品,發酵類產品如優格或起司可能是更佳選擇。
• 控制份量:每天一份全脂乳製品對心血管風險的影響很小。
• 挑選低脂乳製品時,留意替代熱量來源:若是糖或精製澱粉,可能更糟。最好來自健康的脂肪或蛋白質來源,如植物油或堅果。
• 記住牛奶的脂肪含量:全脂約 3.25% 以上,低脂為 1–2%,脫脂約 0.5%。不論脂肪多少,牛奶的其他營養素基本相同。
• 蛋白質來源:以堅果、大豆和其他豆類為主,比大量乳製品更有利健康。若想再喝一杯牛奶,可以考慮少糖的豆漿。
無事不登三寶殿
全脂牛奶比低脂牛奶更好嗎?科學怎麼說

Previous Article高纖維食品熱銷,但醫生提醒食用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