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ZN AM1300 中文廣播電臺     
DJ 介紹

到潛意識尋寶 吳娟瑜

潛意識是人類成長的美好園地,裡頭有取之不盡的生命訊息,但多數人把它視為壓抑、未知的荒地,漠視了它的重要性。

玩具蟑螂實驗

初春暖陽令人心神愜意,正在森林公園漫步的我,不知不覺來到親子遊樂區,許多家長帶著孩子盪鞦韆、玩沙坑和溜滑梯。

走近一對年輕爸媽身旁,勾在媽媽手心是一歲多小女娃。小女娃作勢要衝向溜滑梯。「不行,妳還小,會跌下來哦!」,一旁的爸爸也附和地說:「妳忘了上次摔痛痛,還哭哭哩!」

這些「妳還小」、「會跌下來」、「摔痛痛」、「哭哭」的字句,像是某種魔咒,此刻小女娃聽了就忘,也忙著去玩別的花樣,可是今後只要每回靠近溜滑梯,深植在潛意識的恐懼,可能就如影隨形地出來作怪。

有個幼童實驗,探索孩子的性格和爸媽教養的態度是否相關。這些一歲半的孩子分成A、B兩組。心理實驗教授請A組爸媽,每當孩子回頭時,要拍手和微笑。

接著,教授放了一隻玩具蟑螂在前方,學步不久的A組幼童不知情,搖搖晃晃中,見到玩具蟑螂很害怕,立刻回頭找爸媽,一發現爸媽笑嘻嘻地拍手,又充滿信心地繼續前行了。

B組的爸媽被要求,當孩子回頭時,要立刻做出驚恐害怕的表情,果不其然,B組幼童看到玩具蟑螂而回頭時,他們改用爬行快速找爸媽,或站在原地哭起來了。

有人生魔鏡嗎?

若有一種魔鏡可以讓爸媽提前透視孩子的一生,在快速輪轉的歲月畫面裡,讓爸媽看出當年某一句話、某一個表情,或某一個決定,竟然使得孩子長年不開心或性格困頓,那將會是多麼令人心驚膽跳的發現。

千金難買早知道,沒有任何爸媽會故意去刺激子女、去傷害子女,如同前述實驗裡的爸媽,當他們看出自己的情緒反應正快速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和行為模式時,相信今後對孩子必然有更多正面的回應和鼓勵的字句。

天底下的爸媽如同我,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學習,沒有天生高手,加上孩子先天氣質和身心發展的迥異,帶起來的個中滋味,是冷暖自知。

「把孩子教成有用的人才」,這是做家長的共識,但是如何教?教對了嗎?前述阻止小女娃溜滑梯的爸媽當然愛女心切,但是,他們並未覺察那些字句對女兒成長的負面影響。

恐懼從何而來?

我們值得從潛意識的探索來調整親子關係,「潛意識」一詞在心理學「冰山理論」裡,是相對於「表意識」而言。維基百科提及「佛洛伊德認為潛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它主動地對人的性格和行為施加壓力和影響。」

從親子教養的角度看待,爸媽講出的話語、表達的想法、還有眼神和表情,彷彿是表意識行為,其實有絕大部分是從潛意識的壓抑和恐懼反映而出,但多數的我們並不自知,以致衍生許許多多的親子衝突。

潛意識的恐懼從何而來?

自有人類就有各式各樣的恐懼,例如:饑餓、病弱、戰爭、滅族、散盡家產等。自有人生,一樣有各式各樣的恐懼,例如:缺乏疼愛、遭受排擠,自視卑賤、不安全感等。這些恐懼埋藏在潛意識裡,看不到它們的身影,然而只要有開口、有互動,就可以看到它們的現身。

不要傳遞恐懼給孩子

走筆至此,我暫歇一會兒,搭著電梯到公司樓下取回郵件。電梯還有一對剛進入的母子,五歲多的小男孩按著電梯樓層號碼,他完全正確的觸摸。不料年輕時麾的媽媽卻出言制止,她說:「你不要亂碰,萬一把你一個人關在電梯怎麼辦?」

媽媽的話語甫出,我心頭一驚,這不就是我的提醒嗎?大人可以不要把自己的恐懼轉嫁到小孩的身上,好嗎?

我們可以對孩子說:「謝謝你幫忙按電梯。」或是說:「你按對一樓了。」就是「就事論事」地傳遞訊息,而不是加以批評或指責,還順便把大人曾經有過的恐懼感「偷渡」過去。

明明我們希望教導積極、樂觀、上進的子女,讓他們一生知所探索、勇往直前,不料,這些神不知、鬼不覺的潛意識恐懼竟悄悄地扯後腿,為人父母豈可忽視它們的存在。

讓我們在親子教養這條路上,重新調整腳步,把「覺察」和「行動」當成日常功課,到潛意識挖寶吧!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end this to a friend